四川成都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债权转让项目(成都市金堂县农场转让)
市委、市政府印发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主要内容如下。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时代使命,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批复》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意见》部署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全面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建设创新、开放、绿色、宜居、共享、智慧、善治、安全城市,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提升现代化国际都市功能能级,发挥极核主干作用,为加快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坚实支撑,制定本计划。
一、建设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着力创造宜居美好生活、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着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蓝绿空间稳步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步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建立。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养老育幼、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更趋普惠共享,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覆盖城区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本建成,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级大幅提升,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高,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彰显,国际门户枢纽、国际消费中心等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世界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各类文化遗产更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治理体系更为健全,城市实现瘦身健体,市政公用设施安全性大幅提升,“智慧蓉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善治和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超大城市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公园城市形态充分彰显,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衔接融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全面形成,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更趋成熟,人民普遍享有安居乐业的幸福美好生活,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二、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打造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等行动,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机生长,率先塑造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优美格局。
(一)构建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格局。强化城市功能导向,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统筹基本功能、以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引提升核心功能、以突出区域比较优势为重点培育特色功能,创新城市规划理念,科学编制城市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比例,着力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卫星城),推动城市发展的均衡性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人口分布相适应、产业能级提升需求与产业空间承载能力相匹配,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各区域基本功能就近满足、核心功能互相支撑、特色功能优势彰显,加快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功能结构,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1.做优做强中心城区。聚焦高端要素运筹、国际交流交往、现代产业支撑、文化传承创新、时尚消费引领等核心功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产业转型升级、宜居品质提升、治理效能增强,加快实现由中心集聚向辐射带动转变。优化提升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以下简称五城区)功能品质,推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大力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合理降低建设开发强度、人口密度、建筑尺度,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等非核心功能,加快推进成都太平寺机场、凤凰山机场搬迁,推动增量空间高标准建设;提高产业层次、经济密度,推动现代都市工业向服务型制造、平台化经营、个性化服务转型,提升楼宇工业集聚度和经济产出效益,提质升级研发设计、商务商贸、科创文创、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城市功能、宜居品质,创新文化旅游和创意业态,建设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地标,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区,打造更有品质、更具活力、更加繁荣的幸福宜居城区。夯实中心城区其他区域功能承载,着眼实现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良性互动,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做强产业支撑,积极联动城市新区推进智能制造提质发展,共建重大功能设施、产业平台,做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招引培育“链主”、建圈强链,发展汽车制造、航空装备、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接续五城区势能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发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际铁路港等平台作用,做强临空、临港经济功能,差异化集聚发展现代物流、航空运营、国际贸易等产业;辐射带动郊区新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和品质,繁荣发展时尚消费、健康服务、文体休闲等产业,支持人口集聚度较高的区域提升服务品质和智慧安全韧性设施综合配套水平,推动职住平衡、城乡互动、产城融合,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实施环城生态公园周边未来公园社区创建行动,充分利用大尺度生态空间牵引城市功能载体建设和内部空间布局优化,推动中心城区居住人口疏解,提升环城生态公园两侧城区宜居宜业品质、功能承载能力。
2.做优做强城市新区。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产城融合、联动发展,聚焦创新策源转化、国际门户枢纽、新兴产业集聚等核心功能,强化四川天府新区创新驱动高端引领能力,发挥成都高新区、成都东部新区等平台功能牵引作用,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产业能级、推动职住平衡、完善配套设施,联动产业优势互补、空间承载能力较大的其他城区,协同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
创新发展四川天府新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打造公园城市先行区。推动城园相融先行,构建鹿溪智谷生态绿廊—天府总部商务区、兴隆湖—成都科学城、锦江生态带—华阳生活片区等“三生”融合公园城市组团。打造创新策源功能承载地,在兴隆湖周边区域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高标准建设天府实验室、西部(成都)科学城,夯实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基础。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发展总部经济,推广“总部+基地”“研发+转化”新型协作模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技术服务业、高能级都市工业,联动天府新区邛崃产业园打造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联动中德(蒲江)产业新城打造轨道交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联动新津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打造先进智造产业基地。
高质量发展成都高新区。聚焦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两轮驱动”,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围绕电子信息、前沿医学与健康安全,加强下一代通信技术、量子计算、新型疫苗、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技术产业创新高地,联动郫都区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承载区,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科技金融服务高地,以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为主阵地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开展数字人民币研究及移动支付创新应用。构建高品质活力区,建设交子公园—交子金融商务区、大源中央公园—大源CBD片区、新川之心公园—成都5G智慧城等新活力社区。
高标准建设成都东部新区。强化临空经济引领带动和先进制造业集中承载,联动简阳市、金堂县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东翼经济与人口承载能力。发挥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强化天府国际机场航空枢纽优势,建设空港现代物流园、国际航空货运转运(分拨)中心等,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做强临空经济和先进制造业承载功能,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适航产业,引育智能工业、高端装备、新型制造等产业头部企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健全产业创新功能,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谋划建设未来科技城,推进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建设;以国家医学中心为核心加快建设未来医学城,打造未来医疗技术创新转化园区。构建高品质蓝绿空间网络,联动发展龙马湖—简州新城、绛溪河—空港新城、三岔湖—天府奥体公园组团,引领推动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
3.做优做强郊区新城(卫星城)。发挥大城市带动大郊区优势,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聚焦做优做强生态价值转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等核心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生态宜居的郊区新城,带动区域组团式发展,拓展超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空间。
聚势赋能郊区新城(卫星城)。聚焦不同特色功能,布局建设若干引流聚势、相互赋能、差异发展的郊区新城,进位争先争创全国百强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承接航空枢纽势能外溢拓展新空间,深度挖掘山水和文化资源打造多元特色旅游业态,推动在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中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共同繁荣,推进农业、文旅、商贸融合发展,形成城乡融合发展典范;着眼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深化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推进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实施高快速路建设和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等工程,加快打造“半小时”交通圈,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引进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缩小公共服务在区域和城乡间的差距,以城带乡推动乡村振兴。统筹人口规模、产业形态、交通条件,推动具有一定承载空间、发展潜力的城镇分类建设一批集聚城市功能、优势产业、特色资源的卫星城。
推动镇村提质增效。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编制以片区为单元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城镇与乡村片区开发,规范发展特色镇,推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培育壮大一批中心镇,夯实郊区新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建立蓝绿交织公园体系。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推动龙泉山东翼加快发展,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描绘“绿满蓉城、水润天府”图景,使城市成为“大公园”。
4.构建多层次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加快建立万园相连、布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龄友好的全域公园体系,统筹建设各类自然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均衡布局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全面完成“百个公园”建设工程,办好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推进多维度全域增绿,深入实施“五绿润城”行动,统筹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城绿环”“锦江绿轴”等建设,构建与公共服务设施相融的绿道体系,打造涵养城市生态、提升人居环境的绿地系统。推进科学绿化试点,创新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为重点的国土绿化投入机制,支持在环城生态带等开展先行先试。
5.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强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河流互济、水系连通,推进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实施都江堰精华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在岷江、沱江等流域开展治污理水护岸筑景行动,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加强多水源保障供给,推进引大济岷、沱江团结枢纽、三坝水库、久隆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推进李家岩水库及配套输水管道、张家岩水库至老鹰水库引水工程,推进“四库”联调工程(久隆水库—石盘水库)等水资源配置项目建设。提升城乡一体供水能力,实施供水管网跨区域连通工程,推进简阳市、彭州市等地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工程。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推进沱江、岷江水系综合治理,加强清淤疏浚、自然净化、生态扩容。实施“天府蓝网”行动,推动建设“三级四类”蓝网体系,在主要河流城镇段两侧划定绿化控制带,打造功能复合的亲水滨水空间,建设美丽河湖,避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
(三)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夯实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巩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现“花重锦官城”意象。
6.提升龙门山龙泉山生态功能。保育秀美山林,夯实龙门山生态屏障功能和龙泉山“城市绿心”功能,开展增绿增景减人减房、植被低干扰自然恢复等行动,实施国土绿化项目,建成25万亩龙泉山国家储备林基地。推进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实施国家国土绿化试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中小型栖息地和生物迁徙廊道系统,建设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基地。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
7.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实施大熊猫种群保护和复壮重点工程,建设国家级大熊猫保护研究重点实验室,设立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疫源疫病防控中心,建设野外研究基地,提升大熊猫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繁育基地水平。启动实施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重点工程,建立大熊猫生态廊道,有序推进居民和矿权退出,全部退出小水电,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
(四)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突出解决“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现市域国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动态更新目录清单,建设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信息数据库。
9.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与保护补偿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构建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川西林盘等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建立反映保护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试点。建立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实施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目标增减挂钩、生态资产账户异地增减平衡。
10.建立生态资源市场交易机制。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开发,适度发展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邛崃市、大邑县在生态产品可持续经营开发、绿色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依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设立西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有序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等权益交易,争创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推进设立绿色金融法庭。
(五)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塑料污染、环境噪声、扬尘污染治理,打造水清、天蓝、土净、无废的美丽蓉城。
11.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协调推进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水污染防治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厂网配套、泥水并重”,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实施老旧管网修复改造和雨污分流工程,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程,管控修复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启动长安填埋场封场生态修复等工程,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控。
12.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按照无废城市理念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提升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健全危险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开展危险废弃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强化危险废弃物全过程监管,完善危险废弃物收集、贮存和处置体系建设。健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加快建设长安静脉产业园等项目。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基本健全,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60%左右。
(六)塑造公园城市特色风貌。统筹协调新老城区形态风格、文脉肌理,注重传承几千年文化历史沿革,提高城市风貌整体性、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呈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美景。
13.推进以活化复兴为重点的老城有机更新。以城市单元更新引领老城活化复兴,推进铁路总部片区、八里庄工业遗址等重点区域规模性更新改造,实施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等有机更新工程。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实施安全隐患治理、基础设施改造、居住环境提升工程,开展功能性配套提升、管网线路疏通、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等行动,推进路面电网和通信网架空线入廊入地,推进2200个老旧院落分类改造,每年打造20条特色街区。
14.塑造现代与传统相协调的新城风貌。优化城市设计,创新“公园+”宜居宜游的公共空间设计、“公园+”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计,促进地形地貌、传统风貌与现代美学相融合。塑造天际线和观山观水景观视域廊道,寓建筑于公园场景,加强对城市中轴、门户、中心等天际线管控,建设天府大道等天际线展示区,编制城市观景地图,打造观雪山、看城市等观景平台。开展城市景观绿化和照明提升,遵循景观照明规划及技术要求,推进屋顶、墙体、道路、驳岸等绿化美化,以核心区域、地标景点为重点塑造城市色彩体系。统筹塑造地上地下风貌,推行分层开发和立体开发,增加景观节点和开敞空间。
(七)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5.推动城乡土地要素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依托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平台,深入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持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支持采取委托经营、租赁经营、入股经营等方式,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村承包地统一规划、经营和管理。依法依规探索城乡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利用新途径,推进郫都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工作。
16.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惠及城乡,创新城乡教育联合体模式,推行“县管校聘”、区域联盟、产教融合等办学模式。缩小卫生资源配置差距,增强县级医院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快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推动养老服务便捷可及,开展农村地区养老幸福美好生活行动,构建县养护院、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村互助点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17.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打破行政区划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一心两翼·一环三廊”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建设130万亩高标准农田,构建粮食及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打造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赋能水平,发挥天府现代种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功能,夯实天府粮仓本底,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联盟,做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做精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流通”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开展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行动,建设天府农博园,探索“农业+”“林盘+”等发展模式,创新以特色街区、川西林盘、精品民宿为支撑的旅游消费融合模式。
18.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逐步放开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含租赁)3年以上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八)推动以成渝双核引领经济圈协调发展。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一盘棋”,唱好“双城记”,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建强成都都市圈,“干支联动”促进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夯实极核主干功能。
19.推动成渝双核引领。协同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合作,共建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提升创新能力,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组建协同创新联盟,联动建设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协同推进开放平台建设,联合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推动成渝高速扩容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展成渝两地自贸试验区联动试验。协同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动政务服务“川渝通办”,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便捷生活行动,相互衔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20.推进同城化壮大成都都市圈。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部署,加快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推动全省主干向成都都市圈拓展。推动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建设成资S3线,开工建设成德S11线、成眉S5线等市域(郊)铁路,推进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前期工作。构建协同合作的产业生态圈,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三区三带”建设,联动德阳市、眉山市,沿天府大道打造科创和生产性服务业走廊;联动资阳市,推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区两片”融合发展,打造临空经济产业走廊;联动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推动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高效集聚,打造龙泉山东侧先进制造业走廊。打造便利快捷的一体化生活圈,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同城共享平台,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共建联防共治的生态环保圈,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合力建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1.推动“干支联动”发展。引领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联动绵阳科技城,建设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构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链条。协同川南经济区发展,联动开行“蓉欧+”东盟国际班列,推进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协调川东北经济区发展,以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双飞地”园区等建设为重点,有序引导成都企业向川东北拓展发展空间。联动攀西经济区发展,推进成都·大凉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和国家钒钛新材料创新中心建设,共建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助力川西北生态区发展,持续推进成甘、成阿工业园区建设,共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增进公园城市民生福祉,打造城市人民宜居的示范区
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建设宜居成都,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人民生活更有质感,率先打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
(九)增强养老托育服务能力。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以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为导向,完善与人口相匹配的养老托育服务,加强特殊人群关爱,建设“全龄共享、友善公益”城市。
22.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养老服务格局。提升养老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维护,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到2025年,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提高城乡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探索完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推进高龄津贴提标扩面。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增强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能力,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日间照料和助餐助洁助行等服务,创新“物业服务+养老服务”“家庭照护床位”等服务模式。开展医养结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社区和养老机构植入服务站点,建设医养康养结合服务设施;鼓励医疗机构设置老年医学科,引导社会资本开办护理院和康复医院,推动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普惠养老服务,深化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
23.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建立完善儿童友好的社会政策,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制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指引,健全残疾儿童教育关爱服务、康复救助制度和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丰富儿童友好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严格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园政策,提高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能力,建设儿童友好学校、儿童友好医院;丰富儿童文化产品,推动公共文化体育场所向儿童低收费或免费开放;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实施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行动,加强街区、社区、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和场地适儿化改造,推动公共场所建设母婴室、儿童厕所及洗手池、儿童休息和文体活动区,提升社区服务儿童水平。
(十)提供优质医疗教育服务。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人口空间分布和增长趋势,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高质量教育体系。
24.实施“健康成都”建设行动。优化医疗资源区域均衡布局,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资源,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加强公立医院建设,构建市级医院区域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体系,支持优势医院培育特色专科,扩容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加强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提升专科诊疗、临床医学研究水平和医学人才培养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打造一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实现三级医疗机构区(市)县全覆盖。推进现代医院管理改革,深化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等国家试点,促进医师区域注册和多机构执业。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25.实施“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行动。强化教育资源科学布局,按照城市功能需要、人口分布形势和增长趋势,加强人口集中流入地学校学位供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郊区新城(卫星城)。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发展,统筹全国“双减”试点城市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提升公办初中、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提高市属优质普通高中数量和规模,推动普通高中扩容提质、特色发展,办好一批省级示范性高中、课程特色高中和普职融通综合高中,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市属高校跨越式发展,鼓励在蓉职业院校申办本科职业教育。建设优质师资队伍,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大力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十一)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推进职住平衡为基本原则的住房供应体系。
26.健全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机制。完善房地联动和人房地挂钩机制,将城镇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保持在合理水平,强化住房价格监测和市场调控机制,推进“一城一策”,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推动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扩大居住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27.加强舒适可负担住房保障。培育城镇住房租赁市场,扩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保障承租人及出租人合法权益。健全公租房管理机制,面向城镇住房紧张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对城镇户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主要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建设,单列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集中新建,适当利用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建设,主要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困难。加强人才安居服务,增加人才公寓供给,建立商品住房配建为主、集中新建为辅的供给模式,完善人才公寓租住购买优惠政策,加强人才集聚区安居保障力度。
(十二)构建立体高效功能复合的交通体系。发挥交通先行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与生活消费、产业发展协调互促的通勤体系,推动经济相互融通、要素便捷流动、生活宜居美好。
28.完善互联互通的市域交通网络。构建全域成网的轨道交通体系,完善铁路公交化运营网络,加快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融合贯通。推动“轨道+公交+慢行”系统融合发展和高效衔接,推进地铁线路成网增效、轨道公交一体化换乘,优化公交线网及接驳换乘,推动慢行交通系统与公交体系融合衔接。推动城乡路网一体化布局和建设,建成中心城区“环+射”快速路、主干路网体系,联网加密和提档升级农村道路,消除交界地带“断头路”“瓶颈路”。
29.以交通引领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交通与城市发展和功能布局协同,以交通规划引领融合产业发展、住房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布局,引导人口向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卫星城)、产业园区等集聚。推进交通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提升交通运输与现代农业、商贸金融、全域旅游等行业需求匹配度,促进资本、人才、数据等要素跨区域高效联通、自由流动。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职住平衡,以人口分布和市民需求为导向,以地铁站线、公交线网等为重点,布局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构建消费场景、实现便民利民。
30.构建智能高效的交通运行体系。实施智慧交通行动,提升交通运行协调中心(TOCC)系统、智慧交通指挥管理系统功能,推进物联网、智能视觉等融合应用,推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建设全国智能交通发展高地。实施便捷交通行动,建设城市交通出行即服务(MaaS)一站式出行服务平台,以中德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四川试验基地等项目建设为牵引,推动车路协同车联网大规模验证与应用,健全特殊人群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
(十三)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坚持人本化、低碳化、智慧化,绿色生态为基、便捷交通为先、职住平衡为要,统筹规划布局城镇、乡村、产业三类公园社区,发展完整社区,构建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体系,梯次建设未来公园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和品质消费需求为目标,品质化推动社区内涵建设,提供养老、托育、医疗、体育、助残等公共服务,推动社区功能完善、业态齐全、居商和谐,让居民生活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有温度。
31.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探索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一点多用”,统筹设立幼儿园、托育点、养老服务站、卫生服务中心、体育健身设施、微型消防站、维修点、食堂和公共阅读空间,推动政府服务平台、社区感知设施、家庭终端相连通;因地制宜建设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增加停车位和充电桩,推进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开展社区商业发展繁荣行动,发展符合居民家政、休闲、社交、购物等需求的社区商业,引导社区物业延伸发展基础性、嵌入式服务,加快构建“基础便民型+品质提升型”社区商业体系。完善老旧小区及周边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探索社区生活服务“好差评”评价机制和质量认证机制。
(十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多样化的绿色低碳生活行动,大力引导绿色出行、发展绿色建筑、促进绿色消费等,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风尚。
32.实施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场景,发布低碳生活清单,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和环保再生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建立“碳惠天府”等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建设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推进城市建筑绿色转型,提升建筑绿色标准,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照明,提高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十五)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常态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完善城乡一体、区域均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诗意栖居气息,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彰显天府文化和蜀风雅韵的世界文化名城。
33.传承创新天府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构建天府文化承载体系,挖掘中心城区厚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古城格局,建设东华门、宝墩等十大考古遗址公园;扩大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和国际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升文化、旅游带动功能;推进三星堆遗址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挖掘三国、大熊猫等文化主题,多样呈现天府文化独特魅力,打造世界级文化地标;强化红色教育和旅游功能,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成都段)。推动天府文化创意转化,加快建设四川大学博物馆群等项目,融合现代技术打造川剧秀、光影秀等一批文化遗产体验新载体。增强天府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发挥文化交流在开放中的先导作用,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深化国家文化消费试点,承办重要对外交往活动。
34.加快建设“三城三都”。深化“世界文创名城”建设行动,推进天府数字文创城、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建设,大力发展数字文创、文博艺术、影视动漫等新业态。实施“世界旅游名城”建设行动,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遗产保护观光、休闲度假、民宿经济等旅游产业,加快安仁古镇、熊猫基地、平乐古镇·天台山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重点景区街区,壮大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都段)。实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行动,办好大运会、世乒赛等国际赛事,提升成都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活动影响力,加快建设体育公园等设施,实现办赛、营城、兴业、惠民。实施“国际美食之都”建设行动,加强美食文化交流,传承发展川菜、川茶、川酒“老字号”和历史名店,建设国家美食文化交流创新中心。实施“国际音乐之都”建设行动,发展音乐坊、东郊记忆等音乐产业聚集区,扩大“蓉城之秋”国际音乐季影响力,举办中国音乐金钟奖。实施“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行动,充分发挥西部国际博览城等载体作用,加快淮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建设,提升西博会、欧洽会等影响力,办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美食旅游节,举办公园城市论坛。
四、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打造城市人民宜业的示范区
围绕增强城市内生增长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推进宜业环境优化等行动,建设创新成都、开放成都,大力提升高端要素运筹、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国际门户枢纽等功能,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壮大优势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充分就业相统一,提高宜业、宜商、宜游品质,锚定共同富裕方向建设共享成都,使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十六)深化结构调整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锚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和能源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35.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围绕强链条、促创新、育生态,建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探索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光伏高端能源装备引领区,发展光伏高端能源装备产业,构建“光储用”高端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适配协调的产业集群。提升锂电产业发展势能,研发关键材料、锂电池、电池管理与控制系统,做强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环节,推广动力锂电池和储能锂电池应用。全链条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电池、电机、电控设计生产协同配套,推进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强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等方面技术研究开发,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布局新型储能新赛道,依托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优势,发展氢源制备、氢能储运、氢燃料电池,加强氢能全链条安全监管,打造中国“绿氢之都”;探索多元储能新技术路线,积极推进电源、电网、用户侧配套建设储能建设。
36.调整优化交通结构。聚焦以人为本、规划控源、制度激励、智慧赋能,着力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格局,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新能源化、清洁化,优先推动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车辆低碳升级,划设低碳交通示范区,到2025年,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车出行分担率达60%以上、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强化绿色交通体系基础设施支撑,开展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改造,推动居民小区“统建统管”公用和自用充电桩,沿交通通道集约高效布局建设公共充(换)电设施、加氢站,打造成渝“电走廊”“氢走廊”。构建绿色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集约化、共享化、智慧化物流节点设施,推动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港作机械、物流枢纽和园区内车辆装备电动化。
37.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围绕提升清洁能源供给和安全保障能力,全生命周期提升用能效率,加快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建成大林、成都西、新津500千伏变电站及配套送出等项目,推动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和市级骨干电网建设“蓉耀工程”,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团结水利枢纽、大邑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工程,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提升能源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完善油气基础设施体系,勘探开发天府气田、川西气田,推进天然气调峰电站建设,规划建设综合能源站,加快天然气输气干线连环成网。推动能源消费电气化高效化,引导水电、光伏、氢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煤改电”“气改电”行动,开展氢能等清洁能源运营试点,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50%以上。
(十七)推进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高水平建设“三区一城”创新发展主引擎,高标准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38.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攻关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承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编制实施西部(成都)科学城总体规划,做强“一核”创新策源功能、“四区”创新转化能力。高水平建设运营天府实验室,组建运行机构、确定运行机制,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科研自主权等支持政策。在突出优势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以及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中科院成都科研园区。
39.建立开放型创新平台体系。统筹布局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增强技术研发、中试验证、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能力。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四川省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带动医学科研、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和无人机产业发展。建设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推进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等建设,实施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在优势领域争取获批一批国家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
40.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建设以“双创”示范基地为引领、孵化器加速器等为组成的创新创业载体,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蓉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推进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等建设,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就地就近产品化、产业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研平台和数据向企业开放,鼓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场景、需求,鼓励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集群。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政策,激励企业创新。
41.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发挥高品质宜居优势,营造开放包容、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培养引进用好高水平人才,促进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长、集聚、发挥作用。全方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实施战略科学家领航、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强基、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锻造等工程,推行与科技任务、项目招商等相结合的引才模式,推行重大科技攻关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重大项目总师负责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赋予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团队)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完善外籍人才停居留政策,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
(十八)“建圈强链”发展彰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行动、重大产业项目攻坚大会战、数字经济赋能行动,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以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引领,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打响“成都智造”品牌,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42.实施重点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聚力做强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做优以物流、研发、设计、商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增强根植性、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聚焦重点产业“强链”,完善产业链发展规划,绘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谱,制定专项产业政策,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联动发展;发挥链主企业主引擎作用,加强专项培育和服务,鼓励链主企业在蓉设立运营总部、配送结算中心等机构,提升链主企业垂直整合能力,打通重点产业“全链条”。聚焦产业生态“建圈”,围绕做强产业链培育创新链、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提升价值链,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多元复合需求匹配资源要素,推动土地高效精准供给,放大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和科创基金等杠杆撬动作用,争取更多产业基金落户,对产业带动性强的创投基金采取收益让渡等形式给予支持,编制重点产业链“高精尖缺”引才目录,盘活用好标准厂房、专业楼宇、科创空间等产业载体,积极争取符合条件的企业享有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43.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攻坚。紧扣招引储备、落地开工、加快建设和竣工投产环节,大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攻坚和招商引智行动。突出产业化龙头项目引领带动,采取“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投资基金+领军人才”协同配合招引模式,推进晶圆制造、先进芯片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挖掘龙头企业创新和产业资源禀赋,贯通“小核心、大协作”产业链条;开展重点项目靶向招引,服务国家大型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打造成都造“拳头产品”。突出重大功能性平台项目,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功能平台,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突出“专精特新”项目营建产业生态,发挥领军企业优势,用好国家超算成都中心等服务平台,推动内部培育和对外招引双向发力,设立新赛道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库,打造“单打冠军”、占据市场优势。
44.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域。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壮大数字经济。实施以“四网融合”为重点的新基建行动,推进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实施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工程,围绕“芯屏端软智网”攻坚核心产业,推动大数据产业基础支撑层、数据服务层、融合应用层全产业发展;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工程,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经济,突出发展无人机、数字文创等新兴优势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实施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开展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争取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进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实施数字化转型支持服务生态培育工程,探索建立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解决方案供给资源池;探索建设数字资产交易中心,探索“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交易范式,探索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推动完善数据分级分类安全保护制度。
(十九)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厚植金融总部集聚优势、金融开放区位优势和金融生态协同优势,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对实体经济和“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功能。
45.提升金融高端要素资源集聚配置能力。打造金融机构“西部总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设立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提升本地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设立市场化征信机构,推动创新信用融资产品和服务。实施上市公司梯度培育和要素市场升级迭代工程,持续实施“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倍增行动计划,拓展沪深交易所西部基地、北交所西南基地等区域性资本市场基地功能。创新发展金融科技,深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机制,做强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科技保险业务。
46.提升“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功能。打造“一带一路”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贷款、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业务,探索在规则制定、人员往来和产品互通、交易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建设与自贸试验区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开展本外币合一账户试点,推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业务试点,加快落地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争取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
47.构建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特色金融体系。申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培育引领性绿色金融机构,推广绿色信贷、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发展绿色股权投资基金。申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以风险补贴、利益奖励等方式支持创投机构多元化募资,积极开展“贷款+外部直投”“投保联动”等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探索,支持保险机构开展专利保险等服务,探索符合条件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定向发行高收益债券。争创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依法合规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融资,按规定发行乡村振兴等领域专项债券。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扩大面向小微企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成本。
(二十)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内畅外联、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国内开放通道,增强各类枢纽能级和高水平双向开放功能,建设国家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48.推进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建设。提升航空枢纽能级,推进天府、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协同高效运营,按程序申请设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推进天府国际机场“动货、普货双铁进港”工程和多式联运工程,引进培育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和大型快递物流企业,打造国际航空中转中心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织密国际国内航线网络,加快推进国际定期直飞客货运航线布局,提升国内航线覆盖广度和航班密度,争取扩大国际航权开放。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建强成都淮州通用机场,建设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探索完善无人机飞行管理制度。
49.提高国际铁路枢纽能级。提升陆港枢纽功能,加快建设成渝中线、成达万、成自宜高铁以及川藏铁路,适时推动引入成都枢纽天府至朝阳湖段,推动建设天府枢纽站、东部新区综合交通枢纽站等项目,启动建设国际铁路物流集散枢纽和蒲江川藏铁路运营保障基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提能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青白江—新都—金堂融合发展,强化物流装备、轨道交通、航空等产业的适欧适铁适港制造功能,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提高承载水平和运营质效,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功能,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降本增效。
50.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强化对外通信枢纽功能,升级扩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主要经济体的通信带宽容量拓展,争取布局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加快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化部署和商用,新建商务楼宇和产业园区实施全光纤标准,实现重点产业园区免费无线局域网覆盖,推动移动物联网由中心城区向全市范围拓展。
51.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四川)。发挥商贸流通、国际消费优势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打造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城市配送一体化衔接的进出口商品集散体系。提升平台服务功能,布局海外仓和境外经贸合作区,优化布局集散基地、综保区、口岸设施,促进开放型产业集结发展。促进外贸转型升级,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积极争取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进天府新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中国(成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提质增效。
52.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探索。持续增强口岸开放能力,优化立体口岸功能布局,推动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开放及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投运,建设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探索在铁路港综保区实行“邮、快、跨”三合一集约式监管,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跨境电商线下新业态。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入推进中欧班列、航空货运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通关便利化改革创新,提升口岸信息化水平,加强国际通关合作与标准互认,探索双方海关监管结果通报互认,支持自贸试验区内更多企业成为海关认证企业。争取设立自贸试验区成都东部新区片区。
53.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增强国家级临空经济区开放引擎功能,推进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和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争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双流区加快发展航空、数字、生物等现代适航产业。提升国际合作园区窗口功能,推进新川AI创新中心、中韩创新创业离岸孵化合作基地、中意设计创新基地等项目建设,提升国际合作园区共建层次,完善中国—欧洲中心功能,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建设。增强国际交往合作功能,加强成都领事馆区建设,争取吸引更多国家在蓉设立领事机构,深化国际友城交往合作。
(二十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重、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发展壮大多元消费业态,提高商业繁荣度、消费舒适度、国际美誉度,塑造“成都消费”“成都休闲”“成都服务”“成都创造”品牌。
54.打造国际知名商圈和特色消费场景。持续提升国际商圈品质和影响力,推动春熙路、交子公园、西部国际博览城等商圈集聚全球高端消费资源,建设空港新城临空经济商圈和成都蓉北商圈,实施特色商业街区品质提升行动。构建特色消费新载体新场景,依托环城生态公园、一环路市井生活圈等,打造地标商圈潮购、特色街区雅集、熊猫野趣度假、公园生态游憩等消费场景。培育高端商品消费链和商业集群,壮大国际医疗、时尚购物、美食体验等消费业态,发展定制、体验、首店等消费模式,举办国际消费展会和时尚节会。在锦江区等区域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建设。
55.创新消费金融和跨境消费便利化措施。规范发展消费金融,推动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围绕新消费领域设立特色专营机构,鼓励保险公司提供税延养老保险等产品。推动跨境消费升级,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争取设立一批入境免税店、免税购物中心。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完善入境游客在蓉消费移动支付方式,优化144小时过境免签便利化政策配套措施,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二十二)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采取改革的办法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法治成都建设水平。
56.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市场准入,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市场主体名称登记、信息变更、银行开户等便利度,全面实施简易注销。提高涉企服务水平,推进工程建设审批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推行企业开办和主要涉税服务事项全程网上办,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高标准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健全国际性商事仲裁、调解、认证、鉴定权威机构,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强破产审判工作,依法推进企业合规治理。依法加大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力度,支持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二十三)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聚焦解决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升发展质量效率,增强创富致富能力,推动共同富裕。
57.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实施礼遇“成都工匠”政策措施,统筹发挥企业、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作用,聚焦新职业新工种和紧缺岗位,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打造“技能成都”品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高水平建设成都国际职教城。稳定扩大就业容量,搭建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平台,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增加政府购买基层教育医疗和专业化社会服务规模,用好公益性岗位,支持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
58.多渠道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工资性、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完善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劳动者贡献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水平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支持企业用好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经营成本,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结构,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发布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注重发挥慈善事业等第三次分配作用。
59.推动市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征转化为独特的发展优势。完善市域一体的规划建设体系,加强规划编制指导、监测评估,全面提升区(市)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健全跨域协作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错位协同共建园区,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项目财政协同投入、利益共享模式。建立全域统筹的要素保障支撑体系,加大向民生短板突出、基础设施滞后、发展基础薄弱的区(市)县和生态功能区的支持力度。
五、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践行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的理念,深入推进治理能力提升等行动,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安全韧性水平和抵御冲击能力,加快建成安全成都、善治成都和智慧成都,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
(二十四)打造“智慧蓉城”。全面推动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突出应用牵引、数据赋能、安全保障,加快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和智慧应用场景体系,探索建立“智慧蓉城”标准规范体系,促进政府流程再造、管理模式创新、供给能力提升,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
60.建强数字基础设施。构建“主动发现”的智能感知体系,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市域物联感知体系、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公用等领域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数字化改造,构建城市数字资源体系,促进行业主管部门间数据共享,提升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能力。实施新一代通信网络深度覆盖、高效联通工程,超前部署5G和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前瞻布局6G技术研发,规模部署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实施智能卫星互联网建设工程。提升云网协同和算网融合水平,抢抓国家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机遇,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推进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智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跨网络、跨地域交互的数据中心集群,统一提供超算、智算、通用算法和开发平台服务。
61.优化城市智慧治理体系。做强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的“城市数据大脑”,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搭建“王”字型智慧治理架构,建设市、区(市)县、镇(街道)三级协同联动的“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向下延伸至村(社区)、网格形成五级应用,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管理同步、政府社会协同的指挥应用中枢,增强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应急处理能力。建立智慧决策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城市体检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实时感知、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体系,完善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实时汇聚应用机制,加强数据安全审查和监管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治理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构建全景呈现态势、精准预警风险、高效处置事件的闭环工作体系,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
62.构建智慧应用场景体系。聚焦急时管用、基层爱用、市民受用,创新智慧治理场景,“揭榜攻关”推进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等应用场景建设,建设疫情防控、交通管理、应急管理、治安管控、生态环保、水务管理等重点领域智慧化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完善“天府蓉易办”平台和“天府市民云”APP功能,发展远程办公、远程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出行、智慧旅游、智慧街区、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楼宇、智慧家居、智慧安防等,提供全方位即时性的线上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
(二十五)增强抵御冲击和安全韧性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制度,提升风险感知管控、弹性基础设施和应急救援供给能力,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63.增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能力。统筹决策体系、防控机制和救治能力建设,建立跨部门跨区域指挥体系,构建圈层分区分级处置机制,完善精细化敏捷式管控模式,建设整合集成公安、卫生、通信等信息的智慧防疫平台。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设施和疾控中心,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三期、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布局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天府国际健康服务中心,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科室全覆盖。
64.构建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体系。探索建立自然灾害红线约束机制,围绕地质灾害、环境安全、极端天气等重点领域开展预警水平和应对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危化品、燃气、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地灾防汛、城乡防火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快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实施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行动,建强专业和基层“一主两辅”应急救援队伍,构建跨区域应急管理协作平台,构建极端天气巨灾情景,建成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强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成都基地。创新超大城市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完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生命线备用设施,推进成都西部粮食和物资战略储备中心、青白江粮食现代物流加工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综合性国家储备基地,提升应急物资调配能力。
65.建设弹性基础设施网络。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开展既有建筑抗震鉴定及加固改造,加强公共建筑消防设施安全保障,推进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和环城生态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采取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手段,防治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阻断和减少城市灾害链式反应。推进内涝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实施岷江、沱江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金堂县西家坝片区防洪排涝设施等项目,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新城新区按照国家标准上限要求系统布局建设排水管网,改造四川天府新区污水及雨水干管等管线,实施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整治工程,提升下穿隧道和下沉式道路排水能力,推进排水管网检测和病害治理,健全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提升市政管网安全性,全面推进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加快崇州—彭州等输气管道建设;加快推进供排水等其他老化管道更新改造,推动中心城区“一环九射多片”、四川天府新区“六横五纵”和成都东部新区“三横一纵”等地下综合管廊布局建设。
(二十六)高水平建设平安成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做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网络等安全工作,推动城市治理重心、配套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基层下沉,提高城市善治水平。
66.完善社会风险全周期防控体系。开展平安城市创建行动,健全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研判、矛盾协调化解、应急联动处置、全程问责问效的社会风险防控体系,提升反恐处突能力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提升经济运行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多元化采购和国内供应链衔接备份机制,开展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探索建立受端城市电力、能源、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健全金融风险防控处置、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机制。
67.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完善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制度,探索党建引领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机制,加强楼宇商圈和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新兴领域党组织建设。增强镇(街道)行政执行和为民服务能力,有效承接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等事项,推进村(居)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加强民生实事民主协商,优化网格化管理服务。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建立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畅通和规范居民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十七)创新城市内涵式发展方式。积极参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效率为导向加强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市场的改革探索,加快技术、数据、资源环境市场培育和规则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68.建立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机制。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争取更大土地配置自主权,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实行增量安排与消化存量挂钩,严格建设用地标准控制,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产业用地高效精准供给,探索创新型产业用地模式,推进“标准地”出让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市场供应体系,提高低效工业用地土地利用率和单位用地面积产出率,建立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探索土地复合利用,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提升存量用地利用效率,探索存量建设用地用途合理转换机制,建设完善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提高存量用地利用效率。推动建设用地地表、地下、地上分设使用权,探索成片开发区域地下空间整体建设。
69.建立投资收益匹配的投建管运机制。夯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促进民间投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推动政府投资等资金重点投向市政公用、公共服务、环境治理、产业配套等公共领域项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化预算管理制度,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创新城市投资运营模式,按照站城一体、功能复合、综合运营原则,全域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加强片区综合开发,提高收支平衡水平,促进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民生福祉。盘活存量优质资产,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提升国有企业服务城市发展功能,争取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展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提高国有企业服务城市战略、民生保障、参与竞争能力,以市场化机制加大国有企业在战略产业等关键领域布局。
六、实施保障
(二十八)加强组织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供根本保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培训、考核、激励等机制,大力选拔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工作中政治坚定、善于统筹、敢闯敢试、担当作为的干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二十九)深化改革创新。用好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和改革授权,加强与对口国家部委、省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在公园城市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科技创新、片区综合开发、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等领域,全方位加快探索创新。开展公园城市示范区先行点位建设活动,按规定组织评选表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及时总结上报改革经验成果,适时开展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期评估,优化提升政策举措。深化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探索构建公园城市的规划、指标、指数、政策、评价等体系,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
(三十)完善工作机制。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把关统筹作用,研究部署协调重大事项、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实体化运行,统筹协调市公园城市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等职能部门,将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每月调度”工作,构建分工对上沟通、要素政策保障、关键信息互通、重大事项共商、领导牵头攻坚、跟踪督办问效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闭环,合力推进各项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对照本计划制定具体举措,严格落实责任,创造性开展工作。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宣传活动,常态发布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城市机会清单,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汇聚共建公园城市示范区强大合力。本计划贯彻落实情况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党政机关绩效考核事项。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加强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汇报沟通。
来源:成都发布
相关文章
-
包含四川成都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债权转让项目的词条详细阅读
成都政府四川政府乃至全社会,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财产,对成金发展的监督打压,不能松懈,应该及时关闭该公司,以免成金发展在以后趋附在金堂人民身上,形成...
2022-11-18 184 四川成都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债权转让项目
-
四川成都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债权转让项目(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详细阅读
21世纪资管研究院研究员唐曜华 实习生王云杉12月21日,部分房企依然面临被下调评级和艰难自救的困境。标普将世茂集团长期发行人评级调整至“B+”。金轮...
2022-11-13 288 四川成都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债权转让项目
-
四川成都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债权转让项目(成都市金堂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详细阅读
证券代码:002259 证券简称:*ST升达 公告编号:2021-050四川升达林业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原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违规担保、占用资金事项的进...
2022-11-07 250 四川成都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债权转让项目
-
四川成都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债权转让项目(金堂国资委)详细阅读
21世纪资管研究院研究员唐曜华 实习生王云杉12月21日,部分房企依然面临被下调评级和艰难自救的困境。标普将世茂集团长期发行人评级调整至“B+”。金轮...
2022-10-18 324 四川成都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债权转让项目
-
四川成都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债权转让项目(成都金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详细阅读
近日,新三板挂牌公司先融期货再次发布子公司涉及诉讼进展公告,其子公司先融资管作为被上诉人于10月28日收到上海金融法院的二审民事判决书,二审判决驳回上...
2022-10-11 212 四川成都金堂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债权转让项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