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银行理财产品安全可靠吗)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银行理财的传统模式已经逐渐落伍,路已到尽头,转型是必然的。但是,最后的政策不落地,各家银行还只是尝试阶段。
“严监管之下,银行理财能做的不多,预计2018年、2019年都将是收缩期。”有银行资管人士坦言。
这一次资管新规对于银行理财影响最大,有点生死存亡的感觉,对保险最正面,对券商和基金相对中性。这是目前资管业内人士普遍认可的观点。另外也有观点认为,这对银行表内的影响也很正向,会进一步促进利率市场化,甚至银行理财有可能被存款利率市场化所替代。
尽管如此,银行资管人士也没有过于悲观,居民财富积累产生的需求,决定了资管行业发展势在必行,而银行资管从业人士也在深入思考着未来如何让现在购买预期收益率成为习惯的客户,重新接受净值化产品。
在他们看来,这一场转型的阵痛将可能持续3年之久。
有人说,今年银行理财的核心是三件事:一是安全地活下来,做好合规不碰线;二是解决温饱问题;三就是怎样应对新规加快转型。
某种意义上讲,转型并不是新问题,前几年已经开始,只是过去内外压力不明显的时候步伐慢;现在资管新规和传统盈利模式被打破,都逼着银行快速转型,未来银行资管将出现分化,转型快者为王。
凛冬已至,或许春天不会远,但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冬天的长短将不同,现在大中型银行的分化已经初步显现。
相比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受到强监管的冲击更大,在银行整体业务规模中,股份行资管的占比更高,行内的期望值不同。
某规模排名靠前的股份行资管人士坦言,在资管新规没有正式落地前,尽管产品成本太高已经让资管十分吃力,为了保住存量份额,还是没有降规模。增值税实施对利差模式也是雪上加霜,非净值型产品无法转嫁投资人,存量转嫁融资人的可能性也较小,最后将由管理人自己承担。
不过,也有股份行的策略是随着资产价格变化,先行收紧产品端,毕竟传统模式差不多已经走到尽头,没什么可留恋的了。
同样受到利差影响,有发行渠道优势,产品收益率较低的大行资管利润压力稍显轻松,但也难掩转型压力。
目前,各家银行理财业务都进入资管新规落地前的准备和尝试阶段,尚未大规模启动转型,还在等待最后的政策落地。
银行理财的转型无非两句话,资产标准化、产品净值化。
2018年的资产配置也是向此靠拢,配置方向更多倾向于标准化,包括高等级的信用债和ABS等,并尽量避免期限错配。这对银行来讲是非常大的转型,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都会有变化。
同样围绕这个方向,净值化后的估值问题也是大家探讨非常多的。应用现有规则,很多资产无法用市价估值,能否沿用成本法,如果必须用市价法的话,期限该如何确定,如果采用摊余成本法,久期怎么看,这些问题都需要监管细则的进一步明确。
如若希望客户接受净值化产品,保持净值稳定十分重要。有银行资管人士认为,在市场稳定的情况下,银行能够做到控制好回撤,充分运用好各类估值的方法,保持估值的稳定,符合市场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这是今后理财能够继续做下去的方向和核心内容。
为此,也有人建议,如果未来能够允许一部分银行理财资金沿用成本法估值,相对而言净值可以更稳健。
面对这道坎的考验,过渡期对于银行理财来说至关重要。过去期限错配模式下,一些非标资产的期限长达10-15年,一年半的过渡期让非标自然到期不现实,在过渡期结束后,银行不能继续发行预期收益型产品对接,这些资产要如何合规还没有明确的解释。这些非标资产如果回表并非全部符合贷款要求,是否能够针对这部分资产再延长过渡期,以每年30%的比例逐步压缩,给非标资产安全过渡的时间。
另外,多位资管人士预计,目前环境倾向于资金荒,今年年中利率下降之后,有可能反过来变成资产荒。
资产标准化过程中,资产交易流动所配套的交易市场建设也应该跟上。有券商人士认为,现有标准化市场还是以发行为主,真正的交易机制不够完备。资产标准化只是一个前提,在打破刚兑之后,要想有效化解风险,交易机制完备十分关键。
对于银行理财来说,目前最焦虑是问题就是如何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实现完美转型,至于配置问题,没有功夫理会。
标签: 银行理财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