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亿自行车(3亿5千万的自行车)
1963年,广州推出了“羊城八景”,分别是白云松涛、罗岗香雪、越秀远眺、珠海丹心、红陵旭日、双桥烟雨、鹅潭夜月、东湖春晓。
这里的“珠海丹心”,指的就是海珠桥。
在老广州人的心目中,海珠桥具有特殊的地位,是几代人恋爱结婚、朋友聚会等纪念性拍照的背景。许多老广州人的相册里,几乎都有一张以海珠桥为背景的照片。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海珠桥不过是一座老旧的跨江大桥。而对老广州人来说,海珠桥承载着他们几十年的工作、生活记忆。
一
从地图上看,广州城被一条浩浩荡荡的珠江一分为二,分为河北和河南两部分。今天的越秀区、荔湾区等珠江以北的地方被称为河北,今天的海珠区等珠江以南的地方被称为河南。
虽然珠江孕育了两岸民众,催生了广州城的诞生,但它又将两岸民众隔绝开来。在很长的时间里,广州人要过珠江,需要在天字码头、西堤码头、大沙头码头等地乘船过江。由于珠江入海口的江面很宽阔,形如大海,人们便将过江称为“过海”。
1839年3月10日,晚清名臣林则徐奉命到广州查禁阿片时,就是从天字码头登岸的。
二
1929年12月的一天,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横跨珠江的珠江大铁桥开始动工兴建。
作为广州的第一座横跨珠江的大桥,珠江大铁桥的兴建引起了无数广州人的关注。经过3年多的建设,到1933年2月15日,万众瞩目的珠江大铁桥终于建成通车。
通车当天,海珠桥北岸的海珠广场上举行通车仪式,前来观礼的广州市民人山人海,将广场挤得水泄不通。下午1点,浩浩荡荡的人流尾随着被撤走的 “铁马”,第一次通过铁桥,到达南岸和北岸。直到下午 3 点,广州市民逐渐散去后,第一辆汽车才能够开上大桥通行。
珠江大铁桥建成后,由于靠近珠江中一块巨型的白垩纪礁石——海珠石,被改名为海珠桥,沿用至今。海珠桥为开合式桥梁,仿照英国伦敦的塔桥建造,中间的吊梁在大船经过时可以开启,方便桥下的船只通行。它全长180米,宽18.3米,为简支拱形下承钢桁架梁。最初,海珠桥两侧没有设立专门的人行道,所有的车辆和行人都走在同一条路上,场面拥挤而热闹。
三
用“命运多舛”来形容海珠桥,再合适不过了。海珠桥建好后,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遭遇了两次轰炸。
第一次是在1938年。当年10月,日军第18师团为了尽快攻下广州城,派飞机对广州进行狂轰滥炸。在一次轰炸中,海珠桥被炸得伤痕累累,桥体开合器也被震坏了。从此海珠桥中间的吊梁就不能随意开合了,导致大船无法通过,只能停泊在黄埔码头。更过分的是,日军侵占广州后,还盗走了桥上的整套设备。
第二次是在1949年。10月14日下午5时55分,国军在仓皇撤退时,用炸药把海珠桥炸毁。随着一声猛烈的爆炸,海珠桥被炸成两截,连东南桥墩与西北桥墩都被炸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这次爆炸中,有400 多名市民死伤,100 多艘民船沉毁,数百间房屋震损,受灾居民 3000 多人。
四
1950年3月25日,在衡阳铁路管理局技术员卓观培等人的带领下,海珠桥得到修复重建。当年11月,海珠桥修复并通车。
修复后的海珠桥,比之前的老桥更加雄伟。它的全长有486米,正桥有182米,桥宽33米。在桥的两侧设有行人路和自行车道,实现了人车分流,减小了安全隐患。只不过,新的海珠桥没有开合功能。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广州经济日益繁荣活跃。海珠桥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变得日益繁忙。那时候,广州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自行车拥有量有200多万辆。每到上午、下午的上下班高峰时间,骑着自行车的广州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如潮水一般涌向海珠桥。桥面上人头攒动,人如潮涌,蔚为壮观。
有人根据海珠桥上的自行车潮拍了一张照片《上班时间的交通》,轰动一时。外媒更是将海珠桥上的自行车潮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
1995 年 5 月至 1996 年 9 月,海珠桥进行了加固、维修。2012 年 2 月 28 日至2013 年 8 月 31 日,海珠桥再次开始耗时 18 个月、花费近 3 亿元的大修。2019年8月3日至9月5日,海珠桥全段禁止车辆通行,进行全封闭施工。
今天,已经有88年历史的海珠桥依然屹立在珠江之上,见证着广州新的发展变迁。
标签: 三亿自行车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