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鹏飞(廖鹏飞宁乡一中)
人兽同体的《山海经》海神、喜怒无常的海龙王、温柔慈祥的妈祖……走近这些大大小小的海神,揭秘农耕帝国的“海洋密码”。
在西方,最著名的海神叫波塞冬。古希腊神话中,当男神波塞冬挥动起那根巨大的三叉戟时,巨浪滔天、大陆为之沉没。而当他骑着战马在大海上巡视时,无论是海怪、人类、动物,凡不听他话者,均会遭到残酷的镇压。
在中国,能与波塞冬相提并论的海神是女神妈祖。不过比起性格暴躁的波塞冬,妈祖却温柔、善良,从不镇压人,反倒对百姓的祈求有求必应。
波塞冬与妈祖,一西一中,常被视作不同海洋精神的代表,前者强势、进取却充满侵略性,后者平和、友善却有些沉默。
不过,妈祖并非这片黄土地上唯一的海神。这个被视为农耕至上、缺乏海洋精神的国家,却拥有庞大的海神队伍。南海神祝融、由“大禹、伍子胥、屈原、李白、王勃”组成的水仙尊王海神组合、寺庙中“出镜率”颇高的四海龙王等,都是中国民间信奉的海神。而当走近这些大大小小的海神,探究他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会发现,事情还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另一面。
龙王降雨
上图是河北蔚县六神庙龙母殿清代壁画的局部,描绘了海龙王、龙母及其下属神鱼、神龟等实施降雨的过程。在中国这个农耕大国,海神龙王的重要职司之一是降雨,为农业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天气。海洋之神,浸润着农耕文化的深刻烙印。
摄影/朱子浩
人兽同体的狂野海神
最早的海神,与今人熟悉的人性化的妈祖不一样,带着远古洪荒的野蛮气息。
《山海经》中记录了这四位海神,分别为北海之神禺京(又作禺强)、东海之神禺虢(guo)、南海之神不廷胡余、西海之神弇兹(yan zi)。海神们不仅名字叫得拗口,长得更是怪模怪样。北海之神禺强是“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耳朵、足下各舞动两条蛇,风格十分狂野。东海之神禺虢、西海之神弇兹也是“人面鸟身”,所不同的是蛇的颜色,东海这边是“珥两黄蛇,践两黄蛇”,西海这位是“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唯有南海之神不廷胡余是人面而非鸟身,但也“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人兽同体的海神,对于人类来说,自然是陌生而难以亲近的。不过根据《山海经》的记载,东海神与北海神却是人类的后代。东海之神禺虢的父亲,是上古中原的统治者黄帝,而东海神又是北海神禺强的父亲。这隐隐透出古人对于海陆关联的一种想象。
人兽同体四海神
上图中四位海神的形象依据,是先秦典籍《山海经》中的描述。其中,除了南海神是人面人身外,其他三大海神均是人面鸟身,而且四海神的耳朵和双脚处,皆各舞两条蛇,呈现出一种人兽同体的奇异风格。这种非人类的形象,体现出先秦人对大海的陌生感与疏离感。供图/FOTOE
当然,这是一种遥远的关联了。因为在先秦人心目中,海洋是陆地的边界。人们相信,大地的四方都被海水包围着,所以有“四海”之说。比如《诗经·商颂·玄鸟》中,就有“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之句。商朝的国土疆域纵横数千里,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是领土,开拓疆域达四海之远。对于古人来说,四海,已经是所能认知的地理极限了。而在这种大地四方与四海对应的观念下,又诞生出另一版海神。
在先秦黄老道家名篇《太公金匮》中,明确提出了“四海之神”的概念,“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句芒,北海之神日玄冥,西海之神日蓐(ru)收”。这几个人,比起《山海经》中那四位舞蛇的哥们儿,知名度高了许多。因为他们还有其他身份。同样是在《山海经》中,其中三位是代表方位的神,南方祝融、西方蓐收、东方句芒。也就是说,海神对他们来讲,仅是“兼职”,是以方位神兼任海神。
除了这些记录在典籍中有名有号的海神外,至迟从周代起,国家也开始祭祀起了四海。据《礼记》记载,周朝天子祭川,“皆先河而后海”——先祭祀黄河,再祭祀四海。正如学者陆志胜所说,这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都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严重依赖江河灌溉。而对于这个主要依赖农业发展的大国来说,海洋是十分遥远的,对海洋的开发更是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国家对海洋的祭祀是“望祭”,也就是象征性地向四海进行遥祭。
既然国家对于海洋的依赖如此微弱,那么掌管海洋的海神,命运又会如何呢?
命令海神去降雨
《后汉书·方术列传》里有一个关于海神的故事,讲的是东海君即东海海神的狼狈经历。
有一次,东海君去拜会朋友葛陂君,见葛陂君的夫人貌美,起了淫心,忍不住去调戏勾搭。结果出事儿了——一位正义之士把东海君当场捉住,扣留了整整三年,以示惩戒。
能够羁押海神的人物,并不是什么大神,只是一位会法术的方士,名叫费长房。
东海君被关,无法到岗,东海之地发生了大旱灾。费长房来到海边,看到百姓们正在苦苦求雨,便对大家说:“东海君有罪,我从前把他关在葛陂,现在才让他出来作雨呢。”说罢,大雨倾盆而下。
这位东海君,因好色耽误了自己的工作,形象有些不堪,不似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且耐人寻味的是,作为海神的东海君,他的主要任务却是降雨。
降雨,是古代中国人赋予海神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成为海神受到崇拜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汉书·郊祀志》载,汉宣帝时,“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北史》则道,北魏的裴粲为胶州刺史时,恰逢境内大旱,当地士民建议他向海神祈祷。
大海波涛汹涌,水量惊人,于是在百姓心目中,海神就具有了对雨的控制能力,他们根据现实或旱或雨的情形,向海神祈求降雨或止雨,从而风调雨顺,获得农业的丰收。在以农为本的古老帝国,海洋之神的重要职能,却与农耕密切相关。
当然,若论与农耕的密切性,海洋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江河相比。这或许是在古代社会早期,海神地位不够崇高的原因之一。《后汉书》中的东海君,竟能被一位方士所制服。而《北史》中被劝说向海神祈雨的刺史裴粲呢?他不好违拗众人的意愿,向海神祈起了雨,不过祈祷方式却一点儿也不谦卑——径直坐在椅子上,举起杯子说:“我如何与海神对话?”左右之人忙道:“按照过去的惯例,您应该向海神拜谒呀。”裴粲却傲骨铮铮地说道:“三公犹如五岳,四渎好比诸侯,地方大吏怎么能向海神下拜致礼?”显然,在这位士大夫心目中,是不大看得起海神的。
当然,海神“憋屈”的日子也没有一直持续下去。数百年后,大唐帝国的一位伟大帝王,将亲自为他们“加官进爵”。
南海神的特殊待遇
广州黄埔区庙头村,南海神庙殿宇巍峨。在中国的四海神庙中,这座始建于隋文帝时期的庙宇,是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广州义王府长史张九皋奉唐玄宗之命,带着金字玉简之册祭南海,册封南海神为广利王。那一年的三月十七日,又为南海神举行了隆重的加冕仪式。自此,南海神便正式跃升享受王级待遇。
当然,东西北三海也受到了同样的册封,东海为广德王,西海为广润王,北海为广泽王。
四海似乎被一视同仁。不过皇帝的偏心,还是显而易见的。早在25年前的开元十四年(726年),张九皋的哥哥、时任太常寺少卿的张九龄,就曾奉玄宗之命到广州祭祀南海神。这是皇帝第一次派重臣来代祭南海。而终玄宗一生,至少五次派高官祭祀南海神。这在诸位海神中,可谓是独一份的荣耀了。而这样强有力的示范,又对后来帝王祭祀南海神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南海神为何受到特别优待?其实,答案已藏在册封的名号中——广利,广招天下财利。比起虚头巴脑的“广德”,以及仍集中于降水的“广润”“广泽”,这样的名号,显示了更实际更殷切的期待。而这一切,则与南海地区日益繁荣的海上贸易息息相关。
形成于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南海神庙所在的广州,乃当时海上丝路的第一大外贸港口,以其为起点的广州通海夷道,远达阿拉伯半岛和东非,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因此,南海丝绸之路的繁盛,对于大唐帝国的国库来说,分量正日益加重。唐末黄巢起义,当起义军进攻广州之际,当时大唐王朝的尚书右仆射于琮就忧心忡忡地说:“南海市舶利不赀,贼得益富,而国用屈。”
远洋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让朝廷重新审视起海神信仰的巨大价值。对海神的隆重祭祀,为那些在惊涛骇浪中博取鱼盐商利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让他们更加有勇气直面海洋,从而也保障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所立的《重修南海庙记》就道:“胡商下不可辨风破巨浪,往来迅速如履平地,非恃王之阴佑曷□□耶?”通过官方文献的形式,直接肯定了南海神在远洋商贸活动中的巨大作用。
除了南海神,可与现实海域对应的东海神,也比较受重视。东海神也是近海立祠祭祀,正祠就在山东莱州。而与现实无法对应的虚指的西海和北海,则往往采取“望祭”
的形式。
当然,无论四海之神中谁更胜一筹,海洋所蕴藏的巨额财富,和惊人的商业利润,已日益受到这个农业帝国的重视。海神,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之神。
图一
图二
南海神庙中的广利王
图一是广州市黄浦区庙头村南海神庙(供图/QUANJING),是中国的四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农历二月十三日,是南海神生日,称为“波罗诞”。图二即南海神庙内祭祀南海神的“波罗诞”庙会(供图/IC photo)。图中的海神塑像,乃王者之打扮,体现了南海神作为“广利王”的尊荣。
四海龙王的崛起
正当四海海神享受着国家级的隆重祭祀时,另一个“海神组合”,却从民间强势崛起了。
明徐道《历代神仙通鉴》中,隆重介绍了这四位海神:“东海,沧宁德王敖广;南海,赤安洪圣济王敖闰;西海,素清润王敖钦;北海,浣旬泽王敖顺。”
四位以敖为姓的神,合称“四海龙王”。拜《西游记》等小说和各地数不清的龙王庙所赐,四海龙王,在中国民间的知名度,要远高于南海神广利王等。不过,他们之间又是何种关系呢?
我们首先来看四海龙王的身世。看似非常本土的神仙“龙王”,其实有着一部分洋血统,是印度佛教东传的一个产物。随着佛教传入中土,佛经中一种神通广大的动物——“那伽(Naga)”,引起了中国人的高度关注,因为它与中国文化中的“龙”太相似了:长身无足,能在大海与其它水域中称王称霸。因此,“那伽”也被译作“龙”。
隋唐时期,道教受佛教启发,将佛经中的“那伽”与本土神话中的龙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龙王。龙王们居住在江河湖海中,具体到海里的龙王,则以中国传统的“四海”划分领地,即东南西北四海龙王。四海龙王掌管海洋,能行云布雨,在民间广受信奉。
四海龙王的崛起,渐渐“威胁”到了原版海神的统治地位。不过关于官方册封的四海海神,究竟姓甚名谁?从目前留存的文献来看,仅唐代韩愈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和明成化年间的《成化壬辰重修南海神祠记碑》等,明确指出南海神是祝融,大部分官方典籍则未明文记载。
上图是民国时期法国神父禄是遒( Henri Dore)所著《中国民间信仰研究》中的插图,描绘的是四海龙王的形象。他们头戴冠帽,身穿宽袍大袖的圆领长袍,完全是一副人间官员的形象。由于四海龙王与四海海神的职司大部分重合,二者身份在清代合流,四海龙王成为朝廷正式册封认可的“海神”。这种人格化的形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四海龙王的官方身份。供图/FOTOE
龙王信仰兴起之后,由于四海龙王与四海海神的职司大部分重合,其身份也逐渐合流。到了清代,四海海神与四海龙王几乎“合为一体”。雍正年间,东海神和南海神就被皇帝册封为“东海显仁龙王之神”和“南海昭明龙王之神”。
就这样,从民间起家的四海龙王,被官方正式认可和册封。而民间的龙王庙也香火不断,渔民或商人出海前,往往要先祭祀龙王,祈求平安和丰收。此外,中国民间的涉海文化中,还有一些关于海龙王的禁忌。比如禁止七男一女同船渡海,因为人们相信,这种与八仙闹海相似的阵容,很可能会引起海龙王的报复。
对于龙王等海神,人们又敬又怕,展示着对大海深深的依赖和敬畏。只是有时候,一些英雄人物也会“揭竿而起”。
造一造海神的反
传说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封王建国于杭州的吴越王钱锣修筑海塘,但钱塘江口潮水汹涌,以致数次功败垂成。为此,钱镠一方面向龙王祈祷,“为报龙王及水府,钱江借取筑钱城”,把诗投于江内;一方面,又命人修建六和塔来镇风潮,并亲取铁箭,对准那放肆怒吼的海潮,狠狠射了过去。结果,潮水竟奇迹般地退了回去,海塘也终于得以修成。这便是流传至今的“钱王射潮”故事。
祈祷与反抗
上图是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畔的钱王射潮雕塑。相传五代时期,吴越王钱缪为筑海塘,一方面向龙王祈祷,一方面却怒射海潮,迫使海神退潮,反映了古人对海神敬畏中不乏反抗的积极态度。供图/IC photo
在这个传说中,钱王对海龙王采取了“两手”策略,又哄又打,竟十分奏效。北宋仁宗时期的名臣蔡襄,手段则更直接。
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遭雷厄,为书生蔡襄所救,以笔墨相赠。宋仁宗时期,蔡襄回乡出任泉州知州,在洛阳江入海处指挥建造一座跨海石桥。但要造桥,就必须在海中建造桥墩,无奈浪急潮涌,难以施工。于是蔡襄取出吕洞宾所赠笔墨,挥笔写就一封檄文,派役隶传檄于海神,要求他退潮三日。结果,潮水果然有三昼夜没有上来,造桥遂告成功。
洛阳桥,这座跨海石桥依旧伫立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稳如磐石
直到今天,这座跨海石桥依旧伫立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稳如磐石。显然,传檄海神,是民间对于蔡襄造桥奇迹的一种神化。
对于海洋,古代的中国人并未一味敬畏、退缩,而是不乏积极面对和征服的勇气,于是那传说中的海神,也便有了向人类低头的种种故事。其实,历代皇帝对四海海神的加封,早已彰显着皇权高于神权、人间掌控大海的一种强烈愿望。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人心目中,能够命令海神的,不仅有帝王将相、名人重臣,也不乏普通的老百姓。自从龙王信仰在民间兴起后,斗龙王、戏龙王的故事,就渐渐流传开来,比如《龙王失印服渔翁》的传说:
有位姓沈的老渔翁,每日依靠捕鱼养活一家老小,艰难度日。有一日,他照常去海边捕鱼,却迟迟不见鱼入网,正灰心丧气,收网准备回家之际,却发现网内多了一件东西。取出来一看,发现是一枚精致的玉石印章,一条精心雕刻的金龙盘绕在印章周围,龙嘴里含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珠子。这时,奇迹发生了,那风涛怒吼的大海经珠光一照,立即风平浪静。
原来,宝印是玉皇大帝赐给海龙王的镇海印章,一日被青龙三太子私带出宫游玩,不小心遗落。海龙王知道宝印丢失,心想如果被玉帝知道,不仅王位不保,而且还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于是急忙派出虾兵蟹将搜寻,终于发现宝印是被老渔翁给拾去了。
海龙王率领三军,气势汹汹来讨印,本以为可以手到擒来,不想那位看似又老又衰的渔翁,却突然高高举起宝印,威胁要将其砸碎。龙王吓坏了,忙问渔翁有何要求。沈渔翁拒绝了金银财宝的贿赂,却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今后不准龙王兴风作浪,祸害渔家;第二,潮涨潮落须有定时,不能反覆无常;第三,每日献出万担海鲜给渔家。龙王无奈答应。
传说中沈渔翁所提的三个条件,正是现实中渔民对于大海的真实祈盼。大海富含无数的奇珍异宝,但海浪凶恶,也极大威胁着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在百姓心目中,主管海洋的龙王,很多时候是个脾气暴虐的家伙。于是人们希望能够制服龙王,让其乖乖为自己服务。正如学者朱建君所说,它真切地体现了“人们试图找到制服大海的法宝这样一种愿望和努力”。
随着民间涉海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掌控海洋的愿望也与日俱增,于是那神通广大的海龙王,最终被一位来自福建的民间女子给收服了。
图三
图四
从通远王到妈祖
图三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昭惠寺的通远王塑像(摄影/郑冰芳)。通远王是南宋泉州港最出名的航海保护神,也是宋廷大力扶持的海神,在改朝换代之际,被元廷刻意冷落,并抬出另一大海神——妈祖与之抗衡并取而代之。图四是台湾宜兰南方澳渔港南天宫的金妈祖塑像(供图/FOTOE)。自南宋以来,妈祖被朝廷不断加封为“夫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其形象也从一名青年渔家女子,转变为贵妇形象。此图中即是后妃的尊贵形象。
保护神的使命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奉诏出使,行船东海途中,突遇风浪震荡,八船覆七。路允迪匍匐船上,忽见一女神现身于桅顶。只见她翩翩起舞,玉手一挥,海上立时风平浪静。
路允迪死里逃生,忙问船上诸人是何神显灵。福建莆田籍保义郎李振答道,这是福建的妈祖,并讲了妈祖显灵救人的各种事迹。于是路允迪回去之后,便奏明宋徽宗此事原委。皇上随即下诏,特赐妈祖“顺济”匾额,立庙祀于江口。
草化木垂救商船
上图为清代许叶珍编绘《天妃图》中的《草化木垂救商船》,讲述妈祖搭救一艘商船的故事:商船触礁浸水,危难之际,妈祖显灵,掷草数根,化为大杉木,用来搭救商船。在中国涉海民众心目中,妈祖是有求必应、慈悲善良的航海守护神。也是因为对妈祖的信仰,鼓励着许多百姓直面大海、走向大海。供图/FOTOE
这个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福建莆田人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和李俊甫的《莆阳比事》等笔记中。
关于宣和妈祖救使的传说,此后又不断被后人添油加醋。其中一种说法是,路允迪出发前曾拜祭过龙王,但关键时刻,龙王不管事,反倒是妈祖挺身相救,因此龙王不如妈祖,便渐渐失去了人心。
不过,路允迪祈祷的海神是否是妈祖,学术界颇有争议。而路允迪出海前曾拜祭龙王之事,更属无文可考。可以肯定的是,大约在南宋时期,关于女神妈祖的信仰,在福建异军突起,而且很快就向全国传播。
妈祖的原型,正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上一户林姓人家的女儿。据李俊甫《莆阳比事》及其后众多文献资料的记载,可以大致勾勒出妈祖的身世:妈祖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据说从出生到满月,不啼不哭,家人十分惊异,为其取名“默”。少女时代,林默得到神启,成为一名通灵的女巫。那时候,湄洲岛一带海难频发。林默熟悉航道,又精通法术,遂以一己之力,时常救渔夫商贾于危难之中。
28岁那年,终生未婚的林默羽化升天。人们感念林默的恩德,为她立庙奉祀,称呼其为“妈祖”。民间传说妈祖死后时常显灵,仍像生前一样不断救助着来来往往的渔船和商船。
抛开种种神话色彩,妈祖应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一名女巫,生前熟悉水性,时常救助沿岸渔船商船,死后在民间被不断神化,成为福建地区的一名海神。
当然,在民间护航大业中,妈祖并不是孤军奋战的海神,她有许多神通广大的“同行”。唐五代以后,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地方性的航海保护神,如福建莆田的柳冕、福建福州的临水夫人陈靖姑、浙江象山的天门都督、江西临江的晏公等。这类海神,与早先出现的四海海神、海龙王等并非同类。
按照学者王荣国的划分,海龙王等是由于对海洋水体的崇拜而产生的神灵,是海洋水体本位神,代表着海洋本身。由于大海变幻莫测,风浪无常,因此在人们心目中,这类海神,很多情况下并不友善。而妈祖等后起的海神,却是以海洋挑战者的面貌出现的,是渔民舟子对抗大海风浪时的护佑者,按照学者朱建君的说法,“实际上是掌管涉海事项的神灵,准确地说是航海保护神”。
在唐宋之际,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这类航海保护神的队伍不断壮大,在涉海渔民和商人的海神信仰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当龙王成为妈祖的手下
在众多航海保护神中,来自福建的妈祖,凭借着福建地区在海外贸易中的强大影响力,以及闽人孜孜不倦的宣传,逐渐走出家乡,成为全国性的海神信仰,并获得官方的认可。自从北宋宣和年间被赐庙额“顺济”后,南宋绍兴年间,妈祖又被册封为“灵慧夫人”,此后身份一路飙升,由夫人而天妃,由天妃而天后、天上圣母。
当妈祖成为航海保护神的翘楚之后,她将对原来的海神体系,进行一次“洗牌”重组。
首先,那些地方上的航海保护神晏公、临水夫人等,传说不少都投入了妈祖麾下,成为其下属神。另外,妈祖又收服了海上兴风作怪的千里眼、顺风耳、嘉善、嘉佑等一千小魔头,使他们成为护航的一份子。于是各地的妈祖庙中,妈祖的下属队伍日益壮大,众星捧月地环绕在海上女神的塑像周围。
龙王来朝
这是清代《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的《率水族龙子来朝》,描绘了妈祖坐在船头,海龙王携水族龙子向她鞠躬朝觐的情景。自从妈祖信仰兴盛之后,民间就流传着龙王臣服于妈祖的传说。代表人类力量的航海保护神,收服了代表海洋力量的龙王,这种信仰,无形中增强了百姓面对海洋的勇气。供图/FOTOE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是一位大海神的加入。
清代《天妃降诞本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传说:东海多神怪,渔舟多溺,于是当地渔民祷告于妈祖。天后妈祖回应道:“这一定是怪物在作怪。”便命人操舟鼓桨划至大海中流。那日,风日晴霁,海上水族辏集,锦鳞彩甲,正跳踊吐水沫。这时,只见远处一涛头上,虾兵蟹将们正拥着一尊类似王子仪表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霎时间,水潮汹涌,吓得渔人们瑟瑟发抖。原来这翻江倒海、令凡人惧怕的大阵仗,是龙王来朝见妈祖。天后遂安慰道:“不必怕。”又向水族传示免迎。龙王得了妈祖命令,立即收起了阵仗。于是,水色澄清,海不扬波。渔民们惊魂方定。
在这个故事中,喜怒无定、兴风作浪的海龙王,竟对妈祖乖乖表示了臣服。于是,渔民们借助妈祖的力量,得以成功保护自己。
当妈祖信仰兴起之后,关于龙王臣服于妈祖的传说,就在民间不断流传。海龙王原本旺盛一时的香火,也因此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在今天山东蓬莱阁天后宫的正殿中,3米多高的妈祖塑像周围,有八尊下属神像忠诚护卫。其中,就有曾经不可一世的海龙王。
就这样,海龙王成了妈祖的站官。而当代表人类力量的航海保护神,降服了代表海洋势力的本位神,它透露出的,是人对海洋的胜出,是古代中国人渴望直面大海、掌控大海的热切愿望。
谢洋敬洋
农历正月十三日,相传这一天是海神娘娘的生日,辽宁省大连市龙王塘的渔民们将渔船样式的海灯放逐大海,并燃旗烟火来祭祀海神娘娘,以祈求鱼虾满仓,家人安康。在中国沿海地区,这样的谢洋敬洋活动不时可见,延续着中国人千年来对于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心。供图/图虫创意
来源:中华遗产2019第09期 总第167期
— END—
标签: 廖鹏飞
相关文章
-
廖鹏飞(廖鹏飞公司)详细阅读
其一为南宋莆田人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其二为南宋人李俊甫的莆阳比事,也是莆田人廖鹏飞的庙记作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距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
2023-01-05 154 廖鹏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