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甲(墨甲战刃)
该排名是根据珍宝本身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来编排,当然也掺杂了编者本人的意愿,并不能作为标准参考。我中华泱泱大国,5000年文明,出的宝物何止这些,也许诸位看官也会有自己的想法罢。
1.篆刻第一宝:二十五宝玺
二十五宝玺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朝是历史上皇帝绵延代数最多的朝代,共绵延25代,乾隆皇帝也想让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样长久辉煌下去,这是表面的意思。其实清朝早期印玺的运用很是混乱,一般不管什么文件上都乱苓印,没有固定的章法,乾隆皇帝有鉴如此,于是下令内务府大臣到大内库房中挑选上等的印玺二十五方加以重刻,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二十五宝(有关二十五之数的确定有好几种说法,但以上的说法是最常见的)
2.雕刻第一宝:大理石枭形立雕
形制:立体雕刻,全身直立,两足圆柱状,与翼尾着地成一平面,翼尾分为二,头部略向上仰,口弯曲如钩;两眼在口后,眼圈凹下,眼球凸出;眼上有弯眉,再后渐坡下,有两角,作屈曲状,两耳极似人耳,居眼旁;胸略凸出,后背由头部下直达尾部,有一槽长30.0cm,宽8.9cm,深5.8cm,头小,颈以下渐大;双翅上半包住腹部,下半斜下垂,色灰白杂黄。胸饰兽面纹,双翅雕以蛇纹,翅之尾端饰夔纹,足部饰夔纹,背部两侧下端刻以圆涡纹,尾之侧面刻有兽面纹。
材质:石—大理岩
3.善本书第一宝:文渊阁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4.丢失国宝:北京人头盖骨
丢失年代:1940年
何谓北京人头盖骨: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家开始在周口店挖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头盖骨,是价值无法估量的珍贵化石。
丢失过程——抗战时期丢失的北京人头盖骨,至今仍是一件谜案。
1927年的北京市房山区的周口店村,负责挖掘的中国地质调查所和协和医学院的工作人员,历经两年的挖掘和考察,终于在1929年12月4日,工作人员从一个洞口窄小的洞穴中找到了一个半露在外面,半掩埋在土地中的猿人头盖骨。这就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北京人头盖骨。随后的1936年,相继出土了五个完整或者残缺的头盖骨,震惊世界。
不过一直被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的这些头盖骨,却在1940年随着日军占领北平之时出现了危机。国民党中央行政秘书长翁文灏与医学院院长胡顿,准备将北京人头盖骨运送到纽约。不料运送之时,待头盖骨到达秦皇岛,未等踏上前来迎接的美国军舰,就被日军偷袭。计划中止,北京人头盖骨也就此下落不明。
回归之路——随后几十年内,国人一直在寻找。1998年,曾经由人类学家贾兰坡发动过“世纪末的寻找”,甚至很多专家也著书立传求证,民间力量参与。但是北京人头盖骨依旧不见踪迹。至此,北京人头盖骨也成为了众多丢失国宝之列的一桩奇案,在等待着后来者揭晓谜底。
5.黑漆描金龙纹药柜
【文物现状】: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文物简介
高94.5厘米,宽78.8厘米,纵57厘米。木制,髹黑漆描金。柜为 方角柜,是“一封书式”。药柜正面为双柱三抹头结构,抹间攒框装抽屉3个,用以存储方剂和药具。柜门2扇,采用格门构造,为两柱四抹头的格门,装有板心和绦环板,门扇内面和柜身的背面为三抹头结构,柜两侧为四抹头结构,柜底端均安有牙条。柜内两旁各有长屉10个,中部立轴设有一组八方可旋转的抽屉80个,屉上写有药名,药屉总共100个,可储存药140种。柜门外面及两侧描锦地开光双龙戏珠纹,门内上下两格描花卉,上为月季山石,下为梅花山茶,各有蝶、蜂飞舞花间。背面上下两个描松、竹、梅、蝶和茶花图案。柜门拉手处安有面叶、钮头、吊环,四足安有铜套脚饰件。上格正中贴近边抹处,楷书“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款。
8.清乾隆掐丝珐琅璎珞梅瓶
清掐丝珐琅璎珞梅瓶是铜胎,小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外撇。器内露胎,颈饰蕉叶,肩装饰一圈如意云头纹,及含朵花之龟甲锦间开光,内饰番莲花;肩下垂含卍字不断纹锦之云肩六,璎珞垂挂在饰龟甲纹和卍字纹锦地的瓶腹,腹下方饰如意云头纹、含朵花之龟甲锦和莲瓣一圈,镀金圈足。根据釉色及纹饰,应属十八世纪晚期之文物。
9.青花海水龙纹大梅瓶
瓶小口微敞,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足内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造型高大挺秀,是梅瓶的标准式样。通身绘有海水纹,瓶身满绘龙饰,龙张牙舞爪,双角向后伸展,龙身卷曲,作腾飞游动状,刚劲有力,穿插自如,生动活泼。整个画面热烈奔放,青花浓重鲜艳,笔意流畅自然,是乾隆官窑青花的代表作品。
10.金编钟
天朝绝响《金编钟》清16枚,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最高28厘米,最大径16.5厘米自乾隆年间铸成,用于重大典仪中,在清朝倾覆后被偷偷典卖出宫(传言说,曾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在外漂泊了29年。
11.金编钟的由来
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到了乾隆王朝,正是史称“康乾盛世”的顶峰。乾隆皇帝统治下的大清帝国国富兵强,它拥有东起库页岛、西至葱岭的辽阔版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这个庞大的帝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财富。历时130年的“康乾盛世”成为辉映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的最后一抹残阳。
那时的乾隆皇帝风光无限,号称“古稀天子”、“十全老人”。这一年,乾隆八十大寿来临,他要大办万寿庆典,世界各国使节纷纷来到京城纳礼朝贺。为了显示皇朝的尊贵与富足,为了表示他对爷爷康熙的尊重,乾隆效仿康熙帝在六十岁生日时铸造金编钟,下令再打造一套更大的金编钟作为祝寿之礼。
北京故宫博物院官廷史专家徐启宪对清宫历史和宫廷器物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曾撰写过金编钟的条目说明。据他介绍,这套乾隆时期的金编钟铸造过程极为复杂。它是由清宫的工部、户部和内务部造办处共同铸造的。首先由画工画出编钟的图样,呈现给乾隆皇帝审阅;审阅以后再制模,模子做好以后再呈皇帝审阅;皇帝审阅以后再铸造成样子,铸造成样子以后再呈皇帝审阅;再开炉铸造;铸造好以后再经过高超的工匠的锉磨雕刻,直到皇帝满意为止。
在乾隆皇帝的万寿大典中,这套金编钟被放置在太和殿上。
它由一万多两黄金铸造而成,每一件编钟的背后有“乾隆五十五年造”的款式。编钟上瑞兽复为钮,两条蟠龙跃然其间,波涛云海环绕金钟,彰显着帝王尊贵之象。更令人称奇的是,与铜编钟以大小不一来定音不同,这16只黄金编钟外表大小一致,是靠其厚薄不同来定音的,实属稀世之宝。
金编钟的制造工艺让人啧啧称赞;它发出的和谐清脆音调,让人叹为观止。这小小编钟不仅是历史文物,也是艺术珍品,折射出康乾时期盛世国力的强盛。
12.《中秋帖》
传为晋王献之书(又传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13.《伯远帖》
是东晋王珣(350-401年)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中文名:伯远帖
作者:王珣
年代:东晋
字体:行书
质地:纸质
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卷首上方为乾隆时所钤“内府图书”,下方为“游六艺圃”是乾隆所用闲章。“江左风华”左侧有乾隆“观书为乐”闲章。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之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钤“乾隆宸翰”、“涵虚朗鉴”二玺。
14.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类别】瓷器
【年代】清康熙年间
【文物原属】清宫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
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明高廉《遵生八笺》中记载:“故官哥古瓶,下有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
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郎窑红瓷器的喜爱和推崇。
15.金嵌珠杯盘
金嵌珠杯盘,清,通高7.3cm,杯口径7.1cm,盘高2.2cm,盘径18cm。
金杯为圆形,敞口,圈足。内壁光素,外壁錾刻双龙,间饰宝相花,近底处有海水纹一周。杯两侧分别镂空透錾篆书“万寿”、“无疆”为耳,双耳顶端均饰莲花托,上嵌东珠。金盘亦为圆形,折沿上錾宝相花一周,等距嵌饰东珠4颗。盘内錾朵云纹、莲花纹,嵌珍珠4颗。盘心起杯托,其上錾刻云龙纹。
此杯盘金质上乘,造型端庄,装饰华丽,工艺极其精湛,应是清代中期皇帝寿辰时所使用的酒具。
16.髹金漆云龙纹宝座
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位于故宫太和殿大殿中央的须弥座式平台上,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源于清朝的一种文物,现存于故宫。
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位于故宫太和殿大殿中央的须弥座式平台上,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髹金漆云龙纹宝座,用楠木制作,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座宽158.5厘米,纵79厘米,下层座长162厘米,宽99.5厘米,高21厘米。宝座通体贴金,从上到下每层都装饰着祥龙纹。椅圈上,盘绕着13条形象生动的金龙,椅背正中是一条正龙,后背盘金龙,中格浮雕云纹和火珠,下格透雕卷草纹。高束腰处四面开光,透雕双龙戏珠图案。透孔处以蓝色绸缎彩地衬托,高束腰上下刻莲瓣纹托腮。中间束腰饰珠花,四面牙板及拱肩均浮雕卷草和兽头,椅面配金黄色绸缎坐垫,富丽堂皇,精美绝伦。
17.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
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清,上衣长75.5cm,下摆宽75.5cm,两袖通长158cm,下裳长71cm,上宽48cm,下宽57.5cm。清宫旧藏。
甲为上衣下裳式,外布金帽钉,衣内用蓝绸里,敷一层薄丝绵。上衣分左、右护肩,左、右袖,前铛,侧铛;下裳分左、右铛。全身皆用黑绒镶边。穿时各部分由金纽扣袢联缀成一整体。
上衣左、右襟各以金线绣一条正面升龙,龙身用红、绿线勾边,火焰云用金线勾边。云纹的颜色各异,以绿色、墨绿色为主,四合如意云纹则用粉、粉红、红、月白、蓝色等,灵芝云纹用粉、红色等。上衣背面居中绣一条正面升龙,下摆绣有平水、寿山、海珠、杂宝、珊瑚等纹饰,配以绿、浅绿、蓝、深蓝、月白等颜色,云、水都以金线勾边。左、右护肩绣金龙各9条,并在中间镶嵌一颗红宝石和一颗东珠。左、右护腋、前铛、侧铛各绣一条正面升龙及平水、寿山、如意云等纹饰,中间钉金线以护肘。
下裳共绣行龙16条,上下行龙间用金线采用钉金针法盘结,共5道。相对的龙首间绣火珠、骨饰云、四合如意云等纹饰。下摆绣平水、寿山、如意云等纹饰。
此大阅铠甲专供康熙皇帝检阅八旗军队时穿用。
18.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
乾隆地字一号“出云”剑,清乾隆,长100cm,最宽处9cm。清宫旧藏。
鞘木质,外蒙红鲨鱼皮,首尾饰件及中部剑箍均为铁鋄金,镂雕吉祥图案。剑柄木质,缠黄丝绦,剑革及柄头亦为铁鋄金。剑身钢质,刃底部镶嵌金、银、铜三丝组成的图案:一面为隶书“地字一号”及剑铭“出云”;另一面为隶书“乾隆年制”及与本剑剑铭含意相吻合的图象。
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讫,清宫造办处共造御用刀、剑各30把,此为“地”字号剑中的第一把。此种刀剑,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其工艺精良,装饰华美,是宝剑中之上品。
19.清康熙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纹碗
【类别】瓷器、珐琅彩瓷
【年代】清康熙年间
【文物原属】清宫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6cm,口径10.8cm,足径4.4cm。
碗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碗里光素无纹饰。外壁黄地开光珐琅彩装饰。黄釉地上有4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釉为地,彩绘牡丹与菊花。开光外绘折枝莲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红料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红料彩双方栏。
此碗所绘纹饰工整细腻,画面色彩鲜艳夺目。珐琅彩瓷器为名贵的宫中御用瓷器,因烧造数量有限,传世不多,故弥足珍贵。
20.清乾隆唐英敬制款白釉观音
该器物系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秉承乾隆皇帝旨意所烧造,背后刻篆书“唐英敬制”款识。观音静坐,通体白釉,釉面细腻光润,发施墨釉,塑像神情宁静、肃穆,艺术水平极高。国
内传世仅两件。
清乾隆(1736-1795),高19.5厘米、宽21厘米、厚13厘米。
观音像呈半跏趺坐,头戴风帽,束黑发高髻,眼帘自然下垂,眉目清秀,形象端庄,身体比例匀称,衣纹线条流畅。高19.5厘米、宽21厘米、厚13厘米。袒胸,胸前佩戴璎珞,身上交补襟披袈,内穿抹胸,为汉式装饰,给人以娴静、端庄、肃穆、安详之感。背部竖式长方框内暗刻阴文“唐英敬制”四字篆书款。
标签: 墨甲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