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绿色交通概念)
骑行绿道看美景,散步徜徉公园间,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出现在成都人的生活之中。无论是骑车还是步行,都归属于慢行交通。在人行步道悠然的散步,闲适地游绿道逛公园之时,“巴适”、“安逸”这些词汇总是被成都人挂在嘴边,这就是城市幸福美好生活的具象表达。
为了营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适、高品质的慢行交通系统,引导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出行体系,成都市住建局正在努力破题,聚焦休闲游憩、通勤通学、生活服务等多个维度,对慢行交通系统统筹实施规划建设,不断满足市民多元化出行需求,为成都幸福生活不断“提速”。
自行车网:优化提升自行车道,满足多样化骑行需求
骑行是慢行通勤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针对自行车道,成都市住建局编制了专项规划,并根据不同的功能特征分为了4级自行车道体系,并着力打造自行车专用道、主通道和优先道。
自行车专用通道依托河道、沿线绿带、公园、湖泊湿地、历史文化节点等资源,打造自行车专用道,提供独立安全、连续宜人的自行车专用骑行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升骑行品质,自行车专用道沿线将与生态景观紧密融合,自行车将立体优先过街设施和休憩驿站,确保连续无阻骑行。骑车骑累了,还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
自行车主通道则依托城市快速路、主干路进行打造,重点满足市民中短距离的通勤通学需求。主通道充分保障骑行空间,并做好“机非分离”,保障骑行安全,满足较大流量的自行车通行需求。
自行车优先道依托城市次干路和支路设置,主要承担片区内的公交接驳、通学通勤、生活服务的骑行功能。
不同类别的自行车道,面向各种不同需求的出行人群,各司其责,既保障了市民骑行休闲的需要,又满足了市民通勤转换的功能。
“现在的自行车道更加宽阔和舒适,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骑行起来的感觉太畅快了!”市民王先生表示,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相隔不远,以前走路上下班,现在骑行上下班,既缩短了通勤时间,还能锻炼身体。
慢行通勤通学:“车退人进”,路权比例重新划分
随着通勤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态度的转变,绿色交通出行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的成都人出行选择,市民对于慢行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对路权重新进行划分,拓宽人行空间,严管路边停车,降低车辆对行人的干扰,减少侵占慢行空间,最大程度实现“还路于人”,步行舒适度不断提升。
优化慢行通学空间,接送学生更安全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上学读书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接送孩子上下学,可让家长们伤脑筋。开车接送怕堵车、怕难停车,步行接送怕车辆多、人流大,可能会产生安全问题。但随着慢行交通系统的优化,通学变得比以往更轻松。
所谓慢行通学,是指在学校入出口区域提供足够的慢行空间和便捷的过街设施,同时对机动车进行合理管控,便于人群通行和集散,保障行人安全。
通过设置宽阔独立通行的慢行通道、适度压缩机动车道、设置校门口过街专用信号及路段机动车减速带,打造学校周边交叉口立体过街等设施,充分从学生、家长角度考虑,提升了学生上学及家长接送出行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在成都外国语学校(高新美年小区)接送孩子放学的家长郑女士表示:“以前人行道路很窄,车辆又多,一到上下学的时间,到处都是学生,好拥挤哦。现在经过了整改,道路变宽了,安全性大大提升,带孩子过马路也更加放心。”
慢行接驳:接驳地铁和公交,打通上班回家路的“最后一公里”
上班族都会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在城市的一边居住,而在城市的另一边工作,完全依靠慢行交通无法满足上班通勤的需求。此时的慢行交通对于他们来说,就成了与地铁和公交之间的良好接驳。
早起出门,一路畅通无阻地沿着慢行道路行走或骑行至公交站台或地铁口,再转乘公交或地铁抵达工作单位,已成为众多上班族的通勤出行方式。伴随着“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出行体系的构建,轨道站点、公交站点与出行起终点的接驳,是慢行交通的重要功能之一。
一是围绕轨道站点形成立体慢行交通系统:一条条可以横贯、斜穿街区的通道,大大缩短了过街的距离;在办公岗位集中的商务功能片区的周围,地上和地下的通道将轨道站点同办公区域连接起来,从轨道站点出站,即可轻松直接步行至工作单位;对于一些受阻的慢行街道节点也进行全面打通,确保慢行通道能够无阻穿越,减少低效绕行带来的时效浪费。
二是打造安全便捷的接驳路径:在早晚高峰时期,通过增设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的隔离,辅助监控实施严管,确保慢行道路不被机动车所侵占。同时,对于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公交、轨道站点,结合站点骑行接驳流量,科学地规划设置停车空间、调整调度共享单车的投放量,满足市民骑行需求。
以慢行交通为纽带,让市民与公共交通设施便捷接驳,与各类城市建筑、城市场景布局进行有机衔接,不仅保证了慢行系统的连续性和便捷性,同时也提升了市民的出行品质,让慢行真正成为了一种有活力的生命方式。
慢行生活服务:联通公园绿道,营造生活场景,创建共享开放户外空间
一半改造为自行车道、一半改造为慢行道,街道至河边的区域打造成亲水空间,共同形成宽敞的临街活动区域。长长的一条街上,咖啡香、茶香经久不散,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在享受着惬意的时光。
以上的场景,正在成都的慢行街道上上演。这样的慢行街道,不再仅仅承担出行通勤的功能,它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将丰富的生活场景串联起来:逛书店花店、喝咖啡、看书、品尝美食,甚至还有商业外摆和路演空间等,可谓一步就是一景。在这样的慢行街道上,有烟火气息,更有全新消费场景,成都市民的生活服务需求大多可得到满足,整条街道也成为了富有人气活力的高品质创意交流慢行场景。
不仅如此,慢行空间是一个公共开放的环境,这一点特质还能让其化身“慢行活动空间”,为市民提供一片“小天地”。在这片“小天地”里,通过植入各种文化氛围场景,配合相应的消费业态布局与街道小品设施,瞬间就能打造成一个共享、多样化的公共空间。而慢行系统作为载体,也成为成都城市文化名片和形象魅力展示的窗口。
慢行交通的魅力还远不止于此,它还能进一步提高公园服务功能。当慢行交通遇上了美丽公园,慢行道路被“绿道化”,将周边公园绿地、天府绿道与滨水空间等生态资源,通过绿化改造的慢行空间引入园区内部,打造舒适宜人的户外空间。
“沿着道路就能一路小跑到公园绿地,算得上‘无缝衔接’。”在市民周先生看来,公园内外慢行系统一体连通,市民直接通过慢行交通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去到公园,方便了出行游玩、健身骑行的各种需求,打造“公园内外无缝连接”的游憩健身场景。
标签: 绿色交通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