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医学影像)
编者按 4月6日,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院士在纪念程之范教授百年诞辰展开幕式上作了主题发言。他讲道,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缅怀程之范先生,学习他留下来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遗产,很有意义。程之范教授指出:医学史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回顾过去,更多的是为现实服务,预判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并弘扬他的学术思想,借助医学史研究为医学的进步、为健康中国战略以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提供历史经验和智慧。
北京大学 韩启德
了解医学史有利于深刻理解医学的本质、内涵和发展方向
回顾医学发展的历史,1543年出版了安德雷亚斯·维萨里(Andreas van Wesel)的著作《人体的构造》,人类开始了解自己身体的内部结构;1628年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的著作《心血运动论》面世,人类开始了解人体器官;1761年莫干尼的著作《疾病的位置和原因》出版后,人类对疾病的认识由症状延伸到了器官。但直到19世纪中叶,人类还不了解感染和外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那时,医学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对疾病的治疗仍没有重大的突破。150年前,医生没有疗效确切的药物为患者服务,所谓的外科医生可以做一些手术,但是没有麻醉药和消毒技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150年前的医生几乎不能为患者提供任何有效治疗(当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创造了伟大的中医药宝库,我不能对中国传统医学做同样的评价,但显然与现代医学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那么,为什么在此以前,人们还总是相信医生,离不开医生,尊重医生呢?为什么人类文明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都伴有医学呢?这就启示我们:医学最核心的本质并不在于治愈患者,而是人类对疾病痛苦的回应,主要在于人性关怀与精神慰藉。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我们对人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疾病也有了一些有效的治疗办法,但我们时时不能忘记上述医学的本质,始终要保持医学的人道温度。
回顾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医学的推动作用。没有显微镜的发明,不可能看到组织细胞和病原微生物;没有现代化学的进步,不可能有人工合成药物;没有现代物理学发展,不可能发明各种医学影像技术;没有量子水平科学和技术的综合发展,不可能使医学进入分子水平。现代医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带有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禀赋,包括理性、实验性、还原性、可证伪性、扩张性、多学科交叉性和对数学量化的追求等。了解这些,我们就会更加自觉依靠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更加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范式和路径,从而更加高效地促进现代医学的创新发展。
回顾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自己身体与疾病的了解总是处于不断加深的过程中。近500年来,尤其近一个半世纪来,医学进步大大加速,但离真正了解人体和疾病还差得很远。比如人类基因组研究,到目前已经研究了50多年。1990年正式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2003年宣告完成,绘制出了基因组图谱,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还有8%的序列不能确定。又历经19年,在来自不同国家33个科研机构的114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才于2022年正式宣布测序工作全部完成。但这只是碱基对的全部序列,要完成全部基因的定位、确定影响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具体因素和机制,还有很长的路程。
回顾医学发展的历史,我的感想是:人类向内认识自己的身体,可以比拟向外认识浩瀚的宇宙,已知与未知相比,还不及沧海之一粟。所以人类切不可傲慢,不能对现代医学寄予过高的期望。傲慢源于无知,其恶果甚于无知。
了解医学史有利于深刻认识医学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和更加良好的医患关系
从医学史可以看到医学的本质是对人类痛苦的回应,而从这样的本质出发,我们必须建立普惠和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们从医学史也可以看到现代医学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非常剧烈的变化。例如回顾20世纪70年代民权运动兴起以来在医疗领域发生的种种事件,可以看到随着医学伦理的指向,知情同意的执行,以及更多的社会组织和各种身份的“陌生人”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使得医生和患者的行为以及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对医疗体制和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又如我们还可以通过医学史了解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医学带来的影响。中国医学发展不能脱离世界医学发展,不能脱离世界文明的进步,但是也一定会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对今天的医学发展有特殊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比如我国在血吸虫病、结核病、麻风病、疟疾等传染病的群防群治以及妇婴保健制度的建立中取得过非常辉煌的成就,其中的经验都值得借鉴。如果再看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再到今天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其历史演变对今天改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能提供很多借鉴。如果回顾与研究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制度、药品购销渠道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直到今天发生的变化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对我国下一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会有重大的参考价值。由此,我主张当前应该特别加强我国当代医学史的研究。
了解医学史有利于医学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我听过王志均院士的一堂生理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堂课讲的是胰脏生理,他围绕20世纪20年代初加拿大医生班廷等发现胰岛素的故事,不仅娓娓道出胰岛和胰岛素的生理功能,而且着重介绍发现的过程和分析成功的原因,当他最后讲到班廷因诺贝尔奖没有颁给与他一起工作的助手而拒绝领奖,以及他与麦克劳德分别把奖金分给助手的时候,听课者都深受感动。遗憾的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多数老师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我们一贯强调的教育理念;加上在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无论我们在课堂上怎么传授新的知识,也永远跟不上知识的更新;而信息技术与新传媒的发展,又给学生们获取知识提供了崭新的途径,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医学教学方式。如果我们的教学从医学史切入,把学习重点放到现有知识是怎么一步一步取得的,就不仅能加深学生们对当今医学知识的理解,更可以加深他们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理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焕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医学史中的很多故事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相信这些故事能感动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医学的本质。
标签: 医学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